《闽南风》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闽南民间祭祀文化初探

 
来源:闽南风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闽南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一般意义上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地,是闽南文化与闽南民系的发祥地。闽南地区依山傍海,西北部的戴云山、博平岭高峻而绵亘,中处穿流的晋江、九龙江古老而缠绵,东南濒海的泉、漳平原温润而富饶,山地、丘陵纵横其中,星岛缀饰其畔。闽南地区山水相依、陆海相邻的地理生态孕育和发展出纷繁庞杂的信仰体系,在文化上表现出极为多元的宗教信仰特征。在闽南社会流行的宗教信仰除了正统的宗教,如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民间信仰,如妈祖、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开漳圣王、青山王等。在闽南民众的信仰体系中,这些民间性神祇与正统宗教的神灵具有同等的神圣性。在多元宗教文化生态形成过程中,闽南民众发展出了复杂多样的祭祀礼仪,通过祭祀方式沟通神凡、贤愚、阴阳,以获取心灵慰藉与自我救赎。闽南地区的祭祀礼仪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家族性、实利性等文化特征,在闽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闽南民间祭祀的发生形式 祭祀是一种宗教信仰仪式,是人借助特定的活动方式表达对神灵的崇拜之情,并祈求得到神灵保佑以达成自身愿望的行为。在闽南地区,祭祀俗称“拜拜”,是闽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家祭 家祭是指在家中举行的祭祀,参与者多为家庭成员,有时也包括血缘近亲。闽南人的家庭居室中普遍设有一座神龛,一般置于厅堂或大门正对面。神龛里面供奉着他们信奉的神祇,多为观音、妈祖或土地公,也有同时供奉两尊神明的。土地公作为地方神灵,具有保一方平安的能力,所以是家庭的重要供奉对象。最为正统的供奉方式是“左神右祖”,神灵在左,家祖(近亲祖先)在右。 家祭依祭祀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神祇的祭祀,一是对家祖的祭祀。对神祇的祭祀是例行祭祀,即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对家中供奉的神祇进行祭祀,一般由家中女主承担,有的家庭亦由男主承担,家庭成员可随时参加。祭祀时需要点香火、焚纸钱,祭拜者虔诚跪拜,并祈求神明保佑家人平安、诸事如意等。对家祖的祭祀又分为“新丧”“做忌”和年节祭祀。如家庭成员中有人去世,在丧葬完毕之后,有的家庭会做卅九日祭、百日祭、对年祭、三年祭,表达对亡灵的哀思,并借“做功德”仪式超渡亡灵。年节祭祀则是经常性的家祖祭祀。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除夕,闽南人都要在家里举行小型家祖祭祀仪式。年节祭祀时,家家户户都要置办丰盛的“好料”,有饭、有汤、有菜、有酒,并摆上碗筷,供奉于祖先牌位前,家长燃香焚纸,子孙跪拜叩首。年节祭祀中最为隆重的当属除夕祭龛。除夕当天,所有神主牌位被擦洗干净、摆放工整,并被供奉丰盛的祭品。祭祀时,全家老少穿戴整齐,恭立于祖先牌位前。祭祀一般由家长主持,燃香焚纸,并祷告祖先的在天之灵,祈求保佑家人平安、来年兴旺发达,家人依序向祖先牌位跪拜行礼。祭龛礼毕,撤下祭品,然后全家人一起“围炉”吃团圆饭。 2.祠祭 祠祭是指在家族祠堂中举行的祭祀,参与者皆为本家族成员。闽南人大多聚族而居,在居住方式上呈现出大家族小家庭的特点。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由家庭聚落而成为房族,由房族聚落而成家族。每个家族都建有供奉本家族祖先牌位的祠堂。祠祭是对本家族祖先的祭祀,是关系到全族上下所有人的荣耀与福祉,因此祭祀很隆重,仪式也很正规。 祠祭分为春祭和秋祭。春祭一般选在元宵节前后,秋祭一般在冬至日举行,不同家族的祭祀时间可以有所不同。祠祭的日期一旦确定,则由轮值房长或族长负责操办祭祀具体事宜。祭祀当日,祠堂早早被洒扫干净,内外张贴楹联,祖宗牌位前烛明香袅,供桌上的祭品堆积如山。族人穿戴整齐,齐聚祠堂前等候。祭时一到,族众在族长、房长带领下分男女两班鱼贯而入,至祖宗牌位前分排站立。祭祀由族长或房长主持,祭祀开始时宣读祭文。读完祭文后,族众在主持人指挥下依序叩拜,礼毕后循序出祠堂门。祠祭结束后,族中女眷将撤下的各种祭品制作成美味的食物,供家族中男女老少宴会之用。族宴的规模一般很盛大,众族人济济一堂。在祭祀当晚,他们还要请当地戏班唱戏,以感恩祖宗英灵的庇佑。 3.墓祭 墓祭是指在墓地举行的祭祀仪式,一般以家庭、房族为单位对近祖的墓地进行扫墓,也有的以家族为单位对本家族共同祖先的墓地进行扫墓。墓祭的举行时间一般在春季,即清明节前后十天;部分地区的墓祭在秋季,时间从农历六月到冬至前后。在预先约定好的墓祭时间,参加墓祭的家庭带上置办齐全的祭品,如牺牲、香火、纸钱、鞭炮,有的还要带上各式劳动工具以备修整墓地之用。祭祀前,往往要对墓地的状况进行一番查勘,除掉旁生的花草枝蔓,填补各类洞窟,夯实墓地的各种塌陷。待修整完毕后,众人开始祭祀——摆设各类祭品,压放纸钱,点香火,燃纸奠酒,鸣放鞭炮,跪拜行礼。相较而言,对共同家族祖先的墓祭因为参与的人更多,规模更大,仪式感也就会更强。但由于血亲关系疏远,参与者在祭祀远祖时的感情远不如在祭祀近祖时表现得诚挚和深厚,很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亲亲、仁民、爱物、泛爱众的差等之爱。闽南地区素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墓地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祖先的安息与否,而且关乎后世子孙的兴旺发达。因此,墓祭在闽南人心中具有特殊意义。 4.庙祭 庙祭是指在寺、庙、宫、观、祠等正式宗教场举行的祭祀仪式。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际遇影响,闽南人发展出庞大而芜杂的宗教信仰体系。无论是正统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还是地方性民间信仰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开漳圣王等,再加上为数众多的铺、境保护神,闽南人建筑了数以千百计的宫庙来供奉他们信仰的神祇。庙祭的对象是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各方神祇,具有无上的神圣性,因而在祭祀仪式上表现出更大的神秘性和虔敬性。 庙祭按参与祭祀的主体可分为私祭和公祭两种。私祭是单独的个人或家庭成员一起到宫庙中进行的祭祀活动,一般在年节时间或各类佛的诞辰日进行,尤以春节为盛。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都希望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这种美好愿景的实现在闽南人看来完全仰赖神或佛的恩赐与庇佑,因此,闽南家庭都会选择在正月某一天去供奉所信仰神祇的宫庙祭拜。庙祭的程序一般为摆供品、明烛燃香、焚纸钱、放鞭炮、神佛座前伏身下拜并祷告祈福,也有抽签问前程的。由于祭拜对象不同,祭祀仪式也会存在具体差别。如祭祀正统的神佛是不用供牺牲、不用奠酒的,而对民间土神进行祭祀时供品更加生活化。公祭是某些地方共同祭祀圈的信众为了满足公众的福利诉求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如为了满足求雨抗旱愿望而进行的“求雨祭”,为了实现丰收平安而进行的“社祭”,为了感谢神恩而进行的“报年祭”等。除应时之需的祭祀外,公祭的时间一般保持相对固定。由于涉及的范围广、参加者众,公祭在祭祀仪式上表现得特别繁琐和隆重。 5.普度祭 普度祭是有别于以上诸种祭的一种祭祀,其祭祀地点不在屋内,而是在家门外、溪边,即俗称的“厝外”。普度祭的祭祀对象不是神或佛,而是各类孤魂野鬼,即俗称的“好兄弟”“普度公”。普度祭的起源与中元节和盂兰盆会有关。相传农历七月为“鬼月”,七月初一“开狱门”,地狱中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讨食;七月二十九(三十)“关狱门”,孤魂野鬼吃饱喝足后被再次关入地狱。普度祭的主旨是以菜肴酒食款待、安抚、讨好各路“好兄弟”,希望他们安分守己,保佑当地百姓平安。普度祭一般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七月三十结束,各铺、境、乡村轮流做普度。普度祭的程序大致为七月初一“竖旗”,宣布普度开始,意在告诉孤魂野鬼们可以出来吃食;七月二十九(三十)“倒旗”,宣布普度结束,意在告诉孤魂野鬼们酒足饭饱后要回到阴间,不要在阳间扰民。普度日当天,一般是下午四五点钟后,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外摆供桌,陈设各类祭品,明烛燃香,烧纸钱祈请普度公保佑家人出入平安、诸事如意,而后再次点香烧纸钱,敬请“好兄弟”吃好吃饱,不要扰民害人。普度祭祀结束后,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宴席请客,宾客越多越好。在单个家庭举行“私普”的同时,村社也会组织集体性“公普”。“公普”与“私普”仪式类似,只是在祭祀结束后增加了“抢孤”和“演戏酬神”项目。除农历七月的“正普”外,一般逢闰七月的年份,很多地方还要进行“重普”,有些滨海地区每三年还要举行一次“水普”。闽南的诏安、同安、南安等地在中元节夜里还要放水灯,普度落水鬼,祭“流水孤”。 二、闽南民间祭祀的主要特征 祭祀是人类沟通自我与外在超自然力量的媒介,是人迫于生存压力而对超自然力量的假借与妥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闽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际遇孕育和发展出了极具地方色彩的民间祭祀文化。 1.祭祀对象的多元性 闽南社会具有多元宗教传统,历史上不仅有占主流地位的儒、佛、道等宗教,还有外来宗教如摩尼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期兰教,加上更具基础性的闽越族鬼神崇拜,使闽南文化发展出庞大而芜杂的信仰体系。“在一般信徒的观念中,多一个神灵,就多一层保护,神灵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的庇护。因此,各种神灵被大量地创造出来,几乎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1]上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如来佛、观音菩萨,下至阎罗王、地藏王、酆都大帝,中括妈祖、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青山王,乃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草木动植,都可以是闽南民众的崇拜对象。祭天地日月,祭文臣武将,祭先祖先贤,祭仙公禅师,祭医祭巫,祭穆罕默德、摩尼光佛、湿婆……闽南信众无所不祭,无所不拜。闽南民众崇拜的偶像广泛,祭祀的对象多元,但多数信众的信仰并不坚定,只要是神,只要有“灵验”,他们都不加分别地加以崇拜。所以,闽南民众并不特别是哪种宗教的信徒,他们只是祭祀那些“灵验”的神,祭祀那些闽南民众称谓的“佛”。 2.祭祀礼仪的地域性 闽南社会继承了闽越族鬼神崇拜传统,民众除了信奉正统宗教的神灵外,还崇拜大量的地方性土神。表现在祭祀方面,民间祭祀礼仪既具有中原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闽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民间祭祀礼仪的地域性突出表现在不同的铺、境或地区祭祀不同的主神或地方保护神。如开漳圣王、三平祖师主要是漳州地区民众广泛祭祀的神灵,而清水祖师主要是泉州地区永春、安溪、德化民众的祭祀对象,广泽尊王主要为南安民众所祭祀崇拜,青山王是惠安地区民众祭祀的主要神灵,海神妈祖的祭拜则主要流行于闽南滨海地区从事海洋事业相关的民众中间,而以各“境主公”为对象的地方保护神的祭祀则普遍存在于闽南地区的各大小铺、境之间,这些地方性土神都发展出了完备的地域性祭祀礼仪。与传统的正统宗教祭祀相比,除了要摆供品、燃纸焚香、跪拜磕头之外,闽南民众对土神的祭祀方式繁多,发展了“捐佛”“乞火”“巡境”“割香”“犒将”“娱神”等花样百出的“迎神赛会”仪式,这些都成为当下闽南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祭祀活动的家族性 闽南民众多聚族而居,小的家族并室共厝,大的家族接村连社,由家庭而房族,由房族而家族,自然聚落为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基础。家族在闽南地区的民间祭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家族的历代祖先是民间祭祀的首要对象。闽南虽然地处偏远,但深受儒家孝亲观念影响,民众具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祖先祭祀不仅有不同形式和规格的年节祭祀,还有不定时的按需祭祀,婚娶添丁、盖房上学或家人遇不测,都要敬祀祖宗之灵,请求赐福。“甚至连春秋收成也要祭祀,六月献荔枝,七月献瓜,谷熟献新米饭,冬至献圆(汤圆)。”[2]祖先祭祀的名目繁多,是闽南民间祭祀的重头戏。其次,家族是祭祀礼仪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家族是闽南社会最基础的社会自组织系统,是各种各类祭祀的重要组织者与参与者,是民间祭祀的基本单元。即使是大型的“境主公”祭祀和“迎神赛会”活动,也都由家族或家族之间的联合组织主持操办。最后,家人和族人的幸福是所有祭祀的目的。所有民间祭祀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向,如感恩祖先、缅怀亲人的家祭、祠祭、墓祭,心存敬畏和慈悲的普度祭,为祈风求雨保丰收佑平安的各类庙祭……不同的祭祀活动承载的愿望和需求虽然有差别,但在追求所有家人和家族的平安幸福生活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 4.祭祀目的的实利性 闽南社会的民间祭祀行为有很强的实利性,信众祭祀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祈福禳灾。“祭祀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求福曰祈,除灾叫祷)或致敬。祈祷是目的,献礼是代价,致敬是手段。”[3]闽南信众把这种求索酬报关系发挥得淋漓尽致,祭祀不惟不庄重,祭品不惟不丰盛,跪拜不惟不虔敬,娱神不惟不周备,但这都无关真正的信仰,关涉的只是“有应必求”“有求必应”“有应必酬”的灵验。所以,闽南社会的信众并不特别关注祭祀的是哪路神灵,只是在有需求的时候才去“临时抱抱佛脚”。对于他们来说,祭祀神灵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只用上些供品、燃些香纸、磕几个响头,便可获得神灵的庇佑。即使一时间神灵没能显灵,个人亦无多大损失。多一次祭拜便多一份保障,多祭一位神灵便多添一层庇佑。闽南信众祭祀的目的很直接,无非是逢凶化吉、全家平安、早生贵子、人丁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财运亨通、国泰民安。诚然,在祭祀近祖的时候也有缅怀亲人的深厚情感表达,但整个民间祭祀活动的功利性诉求很强烈。 三、闽南民间祭祀的历史意义 闽南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是属于“蛮夷”的化外之地,但自永嘉“衣冠南渡”以来,广大南方包括闽南地区被持续不断地开发,南渡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和本土的闽越文化互融共生,加之域外文化的传入,使闽南社会发展出多元信仰崇拜的传统。随着多元信仰崇拜的产生,闽南民众继承和发展了繁琐的民间祭祀文化。作为仪式化的信仰表达方式,它在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祭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发展的“手段性的现实”。借助神秘的祭祀仪式,人类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获得了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在闽南地区的早期开发中,泛神论的鬼神崇拜在强大的自然力量与落后的先民之间达成一种现实性和谐,缓解了先民面对自然的畏惧与不安;基于血亲关系的祖先崇拜满足了人类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协作的需要,巩固了家庭、家族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了抵御自然与社会威胁的能力。闽南民众通过繁琐而芜杂的祭祀仪式来表达他们的现实诉求,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价值认同,“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感受到,他们有着共同的理念,他们可以借助这个信念团结起来。”[4]在闽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祭祀方式表达的民间信仰不仅促使相对分散的民众个体结合成有序的家族整体,众多的家族整体被进一步发展成地域和文化共同体,而且民间祭祀所传达的伦理精神——慎终追远、崇德报本、神道设教等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传统的伦理秩序。由民间祭祀“酬神”“娱神”仪式发展而来的民俗文化,如南音、南戏、南管和北管、火鼎公婆、拍胸舞、唆啰嗹、车鼓阵、宋江阵……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闽南文化,极具闽南地方特色。 民间祭祀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是闽南民众以泛神论思想为核心的各种鬼神崇拜观念的具体实践,在闽南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信仰尽管满足了闽南传统社会的精神需求,在身份认同、族群维系、社会秩序、文化传承和生态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有神论,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借助各类祭祀仪式,闽南民众固然可以从中获得心理安慰和精神幸福,但这种安慰和幸福并不真切,无助于改善现实的苦难和命运的多舛。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5]民间祭祀所祭拜的神灵在现实生活中大多可以找到原型,有的甚至就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这些原型后来之所以被发展成各类神明,供人顶礼膜拜,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社会根源。早期闽南地区开发过程中,人们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社会中的各种现实压迫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和家庭的不确定性。在强大的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认知严重不足的闽南民众很容易把这些异已力量进行神化,企图通过祭拜的方式建构自身与超人力量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安身立命的可能性。因此,闽南民间祭祀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的迷信色彩,并附着宗族伦理和地方主义狭隘性。 闽南民间祭祀文化是闽南民众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古老的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遗存,其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构成了整个闽南文化最厚重的基础。当今时代,人们能以更开放的态度看待这些古老的遗存,从“迷信沉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到“东亚文化之都”,以“民间祭祀”为重要表达方式的民间信仰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传承与保护闽南文化的当下,我们既要认识到以民间祭祀为载体的众多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也要认识到这些文化包含的迷信色彩及时代局限性,应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态度,积极发掘闽南文化的优良因子,努力限制其消极作用。如此,闽南文化才能既古老又现代,既多元又和谐。 [1]林国平.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32. [2]陈垂成.泉州习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62. [3]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72. [4]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3. 闽南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一般意义上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地,是闽南文化与闽南民系的发祥地。闽南地区依山傍海,西北部的戴云山、博平岭高峻而绵亘,中处穿流的晋江、九龙江古老而缠绵,东南濒海的泉、漳平原温润而富饶,山地、丘陵纵横其中,星岛缀饰其畔。闽南地区山水相依、陆海相邻的地理生态孕育和发展出纷繁庞杂的信仰体系,在文化上表现出极为多元的宗教信仰特征。在闽南社会流行的宗教信仰除了正统的宗教,如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民间信仰,如妈祖、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开漳圣王、青山王等。在闽南民众的信仰体系中,这些民间性神祇与正统宗教的神灵具有同等的神圣性。在多元宗教文化生态形成过程中,闽南民众发展出了复杂多样的祭祀礼仪,通过祭祀方式沟通神凡、贤愚、阴阳,以获取心灵慰藉与自我救赎。闽南地区的祭祀礼仪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家族性、实利性等文化特征,在闽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闽南民间祭祀的发生形式祭祀是一种宗教信仰仪式,是人借助特定的活动方式表达对神灵的崇拜之情,并祈求得到神灵保佑以达成自身愿望的行为。在闽南地区,祭祀俗称“拜拜”,是闽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家祭家祭是指在家中举行的祭祀,参与者多为家庭成员,有时也包括血缘近亲。闽南人的家庭居室中普遍设有一座神龛,一般置于厅堂或大门正对面。神龛里面供奉着他们信奉的神祇,多为观音、妈祖或土地公,也有同时供奉两尊神明的。土地公作为地方神灵,具有保一方平安的能力,所以是家庭的重要供奉对象。最为正统的供奉方式是“左神右祖”,神灵在左,家祖(近亲祖先)在右。家祭依祭祀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神祇的祭祀,一是对家祖的祭祀。对神祇的祭祀是例行祭祀,即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对家中供奉的神祇进行祭祀,一般由家中女主承担,有的家庭亦由男主承担,家庭成员可随时参加。祭祀时需要点香火、焚纸钱,祭拜者虔诚跪拜,并祈求神明保佑家人平安、诸事如意等。对家祖的祭祀又分为“新丧”“做忌”和年节祭祀。如家庭成员中有人去世,在丧葬完毕之后,有的家庭会做卅九日祭、百日祭、对年祭、三年祭,表达对亡灵的哀思,并借“做功德”仪式超渡亡灵。年节祭祀则是经常性的家祖祭祀。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除夕,闽南人都要在家里举行小型家祖祭祀仪式。年节祭祀时,家家户户都要置办丰盛的“好料”,有饭、有汤、有菜、有酒,并摆上碗筷,供奉于祖先牌位前,家长燃香焚纸,子孙跪拜叩首。年节祭祀中最为隆重的当属除夕祭龛。除夕当天,所有神主牌位被擦洗干净、摆放工整,并被供奉丰盛的祭品。祭祀时,全家老少穿戴整齐,恭立于祖先牌位前。祭祀一般由家长主持,燃香焚纸,并祷告祖先的在天之灵,祈求保佑家人平安、来年兴旺发达,家人依序向祖先牌位跪拜行礼。祭龛礼毕,撤下祭品,然后全家人一起“围炉”吃团圆饭。2.祠祭祠祭是指在家族祠堂中举行的祭祀,参与者皆为本家族成员。闽南人大多聚族而居,在居住方式上呈现出大家族小家庭的特点。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由家庭聚落而成为房族,由房族聚落而成家族。每个家族都建有供奉本家族祖先牌位的祠堂。祠祭是对本家族祖先的祭祀,是关系到全族上下所有人的荣耀与福祉,因此祭祀很隆重,仪式也很正规。祠祭分为春祭和秋祭。春祭一般选在元宵节前后,秋祭一般在冬至日举行,不同家族的祭祀时间可以有所不同。祠祭的日期一旦确定,则由轮值房长或族长负责操办祭祀具体事宜。祭祀当日,祠堂早早被洒扫干净,内外张贴楹联,祖宗牌位前烛明香袅,供桌上的祭品堆积如山。族人穿戴整齐,齐聚祠堂前等候。祭时一到,族众在族长、房长带领下分男女两班鱼贯而入,至祖宗牌位前分排站立。祭祀由族长或房长主持,祭祀开始时宣读祭文。读完祭文后,族众在主持人指挥下依序叩拜,礼毕后循序出祠堂门。祠祭结束后,族中女眷将撤下的各种祭品制作成美味的食物,供家族中男女老少宴会之用。族宴的规模一般很盛大,众族人济济一堂。在祭祀当晚,他们还要请当地戏班唱戏,以感恩祖宗英灵的庇佑。3.墓祭墓祭是指在墓地举行的祭祀仪式,一般以家庭、房族为单位对近祖的墓地进行扫墓,也有的以家族为单位对本家族共同祖先的墓地进行扫墓。墓祭的举行时间一般在春季,即清明节前后十天;部分地区的墓祭在秋季,时间从农历六月到冬至前后。在预先约定好的墓祭时间,参加墓祭的家庭带上置办齐全的祭品,如牺牲、香火、纸钱、鞭炮,有的还要带上各式劳动工具以备修整墓地之用。祭祀前,往往要对墓地的状况进行一番查勘,除掉旁生的花草枝蔓,填补各类洞窟,夯实墓地的各种塌陷。待修整完毕后,众人开始祭祀——摆设各类祭品,压放纸钱,点香火,燃纸奠酒,鸣放鞭炮,跪拜行礼。相较而言,对共同家族祖先的墓祭因为参与的人更多,规模更大,仪式感也就会更强。但由于血亲关系疏远,参与者在祭祀远祖时的感情远不如在祭祀近祖时表现得诚挚和深厚,很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亲亲、仁民、爱物、泛爱众的差等之爱。闽南地区素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墓地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祖先的安息与否,而且关乎后世子孙的兴旺发达。因此,墓祭在闽南人心中具有特殊意义。4.庙祭庙祭是指在寺、庙、宫、观、祠等正式宗教场举行的祭祀仪式。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历史际遇影响,闽南人发展出庞大而芜杂的宗教信仰体系。无论是正统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还是地方性民间信仰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开漳圣王等,再加上为数众多的铺、境保护神,闽南人建筑了数以千百计的宫庙来供奉他们信仰的神祇。庙祭的对象是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各方神祇,具有无上的神圣性,因而在祭祀仪式上表现出更大的神秘性和虔敬性。庙祭按参与祭祀的主体可分为私祭和公祭两种。私祭是单独的个人或家庭成员一起到宫庙中进行的祭祀活动,一般在年节时间或各类佛的诞辰日进行,尤以春节为盛。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都希望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这种美好愿景的实现在闽南人看来完全仰赖神或佛的恩赐与庇佑,因此,闽南家庭都会选择在正月某一天去供奉所信仰神祇的宫庙祭拜。庙祭的程序一般为摆供品、明烛燃香、焚纸钱、放鞭炮、神佛座前伏身下拜并祷告祈福,也有抽签问前程的。由于祭拜对象不同,祭祀仪式也会存在具体差别。如祭祀正统的神佛是不用供牺牲、不用奠酒的,而对民间土神进行祭祀时供品更加生活化。公祭是某些地方共同祭祀圈的信众为了满足公众的福利诉求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如为了满足求雨抗旱愿望而进行的“求雨祭”,为了实现丰收平安而进行的“社祭”,为了感谢神恩而进行的“报年祭”等。除应时之需的祭祀外,公祭的时间一般保持相对固定。由于涉及的范围广、参加者众,公祭在祭祀仪式上表现得特别繁琐和隆重。5.普度祭普度祭是有别于以上诸种祭的一种祭祀,其祭祀地点不在屋内,而是在家门外、溪边,即俗称的“厝外”。普度祭的祭祀对象不是神或佛,而是各类孤魂野鬼,即俗称的“好兄弟”“普度公”。普度祭的起源与中元节和盂兰盆会有关。相传农历七月为“鬼月”,七月初一“开狱门”,地狱中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讨食;七月二十九(三十)“关狱门”,孤魂野鬼吃饱喝足后被再次关入地狱。普度祭的主旨是以菜肴酒食款待、安抚、讨好各路“好兄弟”,希望他们安分守己,保佑当地百姓平安。普度祭一般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七月三十结束,各铺、境、乡村轮流做普度。普度祭的程序大致为七月初一“竖旗”,宣布普度开始,意在告诉孤魂野鬼们可以出来吃食;七月二十九(三十)“倒旗”,宣布普度结束,意在告诉孤魂野鬼们酒足饭饱后要回到阴间,不要在阳间扰民。普度日当天,一般是下午四五点钟后,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外摆供桌,陈设各类祭品,明烛燃香,烧纸钱祈请普度公保佑家人出入平安、诸事如意,而后再次点香烧纸钱,敬请“好兄弟”吃好吃饱,不要扰民害人。普度祭祀结束后,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宴席请客,宾客越多越好。在单个家庭举行“私普”的同时,村社也会组织集体性“公普”。“公普”与“私普”仪式类似,只是在祭祀结束后增加了“抢孤”和“演戏酬神”项目。除农历七月的“正普”外,一般逢闰七月的年份,很多地方还要进行“重普”,有些滨海地区每三年还要举行一次“水普”。闽南的诏安、同安、南安等地在中元节夜里还要放水灯,普度落水鬼,祭“流水孤”。二、闽南民间祭祀的主要特征祭祀是人类沟通自我与外在超自然力量的媒介,是人迫于生存压力而对超自然力量的假借与妥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闽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际遇孕育和发展出了极具地方色彩的民间祭祀文化。1.祭祀对象的多元性闽南社会具有多元宗教传统,历史上不仅有占主流地位的儒、佛、道等宗教,还有外来宗教如摩尼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期兰教,加上更具基础性的闽越族鬼神崇拜,使闽南文化发展出庞大而芜杂的信仰体系。“在一般信徒的观念中,多一个神灵,就多一层保护,神灵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的庇护。因此,各种神灵被大量地创造出来,几乎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1]上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如来佛、观音菩萨,下至阎罗王、地藏王、酆都大帝,中括妈祖、保生大帝、开漳圣王、清水祖师、青山王,乃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草木动植,都可以是闽南民众的崇拜对象。祭天地日月,祭文臣武将,祭先祖先贤,祭仙公禅师,祭医祭巫,祭穆罕默德、摩尼光佛、湿婆……闽南信众无所不祭,无所不拜。闽南民众崇拜的偶像广泛,祭祀的对象多元,但多数信众的信仰并不坚定,只要是神,只要有“灵验”,他们都不加分别地加以崇拜。所以,闽南民众并不特别是哪种宗教的信徒,他们只是祭祀那些“灵验”的神,祭祀那些闽南民众称谓的“佛”。2.祭祀礼仪的地域性闽南社会继承了闽越族鬼神崇拜传统,民众除了信奉正统宗教的神灵外,还崇拜大量的地方性土神。表现在祭祀方面,民间祭祀礼仪既具有中原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闽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民间祭祀礼仪的地域性突出表现在不同的铺、境或地区祭祀不同的主神或地方保护神。如开漳圣王、三平祖师主要是漳州地区民众广泛祭祀的神灵,而清水祖师主要是泉州地区永春、安溪、德化民众的祭祀对象,广泽尊王主要为南安民众所祭祀崇拜,青山王是惠安地区民众祭祀的主要神灵,海神妈祖的祭拜则主要流行于闽南滨海地区从事海洋事业相关的民众中间,而以各“境主公”为对象的地方保护神的祭祀则普遍存在于闽南地区的各大小铺、境之间,这些地方性土神都发展出了完备的地域性祭祀礼仪。与传统的正统宗教祭祀相比,除了要摆供品、燃纸焚香、跪拜磕头之外,闽南民众对土神的祭祀方式繁多,发展了“捐佛”“乞火”“巡境”“割香”“犒将”“娱神”等花样百出的“迎神赛会”仪式,这些都成为当下闽南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祭祀活动的家族性闽南民众多聚族而居,小的家族并室共厝,大的家族接村连社,由家庭而房族,由房族而家族,自然聚落为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基础。家族在闽南地区的民间祭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家族的历代祖先是民间祭祀的首要对象。闽南虽然地处偏远,但深受儒家孝亲观念影响,民众具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祖先祭祀不仅有不同形式和规格的年节祭祀,还有不定时的按需祭祀,婚娶添丁、盖房上学或家人遇不测,都要敬祀祖宗之灵,请求赐福。“甚至连春秋收成也要祭祀,六月献荔枝,七月献瓜,谷熟献新米饭,冬至献圆(汤圆)。”[2]祖先祭祀的名目繁多,是闽南民间祭祀的重头戏。其次,家族是祭祀礼仪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家族是闽南社会最基础的社会自组织系统,是各种各类祭祀的重要组织者与参与者,是民间祭祀的基本单元。即使是大型的“境主公”祭祀和“迎神赛会”活动,也都由家族或家族之间的联合组织主持操办。最后,家人和族人的幸福是所有祭祀的目的。所有民间祭祀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向,如感恩祖先、缅怀亲人的家祭、祠祭、墓祭,心存敬畏和慈悲的普度祭,为祈风求雨保丰收佑平安的各类庙祭……不同的祭祀活动承载的愿望和需求虽然有差别,但在追求所有家人和家族的平安幸福生活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4.祭祀目的的实利性闽南社会的民间祭祀行为有很强的实利性,信众祭祀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祈福禳灾。“祭祀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求福曰祈,除灾叫祷)或致敬。祈祷是目的,献礼是代价,致敬是手段。”[3]闽南信众把这种求索酬报关系发挥得淋漓尽致,祭祀不惟不庄重,祭品不惟不丰盛,跪拜不惟不虔敬,娱神不惟不周备,但这都无关真正的信仰,关涉的只是“有应必求”“有求必应”“有应必酬”的灵验。所以,闽南社会的信众并不特别关注祭祀的是哪路神灵,只是在有需求的时候才去“临时抱抱佛脚”。对于他们来说,祭祀神灵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只用上些供品、燃些香纸、磕几个响头,便可获得神灵的庇佑。即使一时间神灵没能显灵,个人亦无多大损失。多一次祭拜便多一份保障,多祭一位神灵便多添一层庇佑。闽南信众祭祀的目的很直接,无非是逢凶化吉、全家平安、早生贵子、人丁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财运亨通、国泰民安。诚然,在祭祀近祖的时候也有缅怀亲人的深厚情感表达,但整个民间祭祀活动的功利性诉求很强烈。三、闽南民间祭祀的历史意义闽南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是属于“蛮夷”的化外之地,但自永嘉“衣冠南渡”以来,广大南方包括闽南地区被持续不断地开发,南渡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和本土的闽越文化互融共生,加之域外文化的传入,使闽南社会发展出多元信仰崇拜的传统。随着多元信仰崇拜的产生,闽南民众继承和发展了繁琐的民间祭祀文化。作为仪式化的信仰表达方式,它在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民间祭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发展的“手段性的现实”。借助神秘的祭祀仪式,人类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获得了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在闽南地区的早期开发中,泛神论的鬼神崇拜在强大的自然力量与落后的先民之间达成一种现实性和谐,缓解了先民面对自然的畏惧与不安;基于血亲关系的祖先崇拜满足了人类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协作的需要,巩固了家庭、家族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了抵御自然与社会威胁的能力。闽南民众通过繁琐而芜杂的祭祀仪式来表达他们的现实诉求,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价值认同,“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感受到,他们有着共同的理念,他们可以借助这个信念团结起来。”[4]在闽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祭祀方式表达的民间信仰不仅促使相对分散的民众个体结合成有序的家族整体,众多的家族整体被进一步发展成地域和文化共同体,而且民间祭祀所传达的伦理精神——慎终追远、崇德报本、神道设教等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传统的伦理秩序。由民间祭祀“酬神”“娱神”仪式发展而来的民俗文化,如南音、南戏、南管和北管、火鼎公婆、拍胸舞、唆啰嗹、车鼓阵、宋江阵……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闽南文化,极具闽南地方特色。民间祭祀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是闽南民众以泛神论思想为核心的各种鬼神崇拜观念的具体实践,在闽南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信仰尽管满足了闽南传统社会的精神需求,在身份认同、族群维系、社会秩序、文化传承和生态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有神论,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借助各类祭祀仪式,闽南民众固然可以从中获得心理安慰和精神幸福,但这种安慰和幸福并不真切,无助于改善现实的苦难和命运的多舛。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5]民间祭祀所祭拜的神灵在现实生活中大多可以找到原型,有的甚至就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这些原型后来之所以被发展成各类神明,供人顶礼膜拜,有着深刻的认知和社会根源。早期闽南地区开发过程中,人们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社会中的各种现实压迫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和家庭的不确定性。在强大的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认知严重不足的闽南民众很容易把这些异已力量进行神化,企图通过祭拜的方式建构自身与超人力量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安身立命的可能性。因此,闽南民间祭祀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的迷信色彩,并附着宗族伦理和地方主义狭隘性。闽南民间祭祀文化是闽南民众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古老的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遗存,其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构成了整个闽南文化最厚重的基础。当今时代,人们能以更开放的态度看待这些古老的遗存,从“迷信沉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到“东亚文化之都”,以“民间祭祀”为重要表达方式的民间信仰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传承与保护闽南文化的当下,我们既要认识到以民间祭祀为载体的众多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也要认识到这些文化包含的迷信色彩及时代局限性,应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态度,积极发掘闽南文化的优良因子,努力限制其消极作用。如此,闽南文化才能既古老又现代,既多元又和谐。[参考文献][1]林国平.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32.[2]陈垂成.泉州习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62.[3]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72.[4]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0.[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3.

文章来源:闽南风 网址: http://mnf.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2886.shtml


上一篇: 闽南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动态研
下一篇: 2021年《南风》杂志约稿函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闽南风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